- 四大種與極微
- 四大種之說, 并不是佛教所創立的理論, 印度古代哲學家, 以地、 水、 火、 風為宇宙的質料因。 六派哲學之一的勝論派, 其理論有謂: ‘其地、 水、 火、 風, 是極微性, 若劫坏時此等不滅, 散在各處, 體無生滅, 說為常住。’ 上文中說的地、 水、 火、 風, 并不是指地、 水、 火、 風四種物, 事實上指的是堅、 濕、 暖、 動四種物性。 極微舊譯鄰虛塵, 新譯極微。 就是把物質分析到極微小, 小到不可再分的單位, 就稱為極微(參閱極微條)。 印度古代六派哲學之一的勝論派, 認為極微實有, 永久不滅, 世界坏時, 極微散布虛空中, 作為建立新世界的質料。 勝論師又主張, 極微的集合體稱為‘有分色’, 有分色就是五識可緣的各種物質。 說一切有部是多元的實在論者, 認為極微實有, 主張‘法體恆有, 三世實有。’ 眾多極微集合成為‘聚色’。 聚色是就是五識可緣的物質。 經量部學者也承認極微為實有, 眾多極微和合成為‘粗色’, 粗色就是五識可緣的物質。 到大乘佛教瑜伽行學派興起, 以無著、 世親為中心的一派的學者, 以‘萬法唯識、 識外無境’的立場, 破斥極微非實, 不能成立。 如世親菩薩所造的《唯識二十論》, 陳那菩薩所造的《觀所緣緣論》, 都是鍼對小乘外道――如勝論派、 小乘說一切有部、 經量部、 順正理師等的謬論而加以破斥的。 在愛因斯坦以前, 科學家說世界上的一切, 可以分為兩大類, 一是物質, 一是能。 物質之間可以互相變換, 譬如水可以變冰, 冰也可變水;能之間也可以互相變化, 如電可以變光、 變熱, 光、 熱也可以變成電。 可是物質和能是兩種基本元素, 則不能互相變換。 一直到愛因斯坦用數學計算, 發現物質和能也可以互相變換, 這就是著名的E=MC2方程式。 最初很少有人相信這個說法, 直到原子彈(物質)爆炸後, 變成大量的熱和光, 再也沒有人懷疑物質和能互變的理論了。 如此一來, 宇宙間的一切, 都是‘能’, 在各種不同條件下變現出來的現象。 那麼, 這種‘能’存在於何處呢? 佛經上說即存在於虛空之中。 小乘、 外道以極微為實有, 為色法的基本質料;大乘唯識宗亟力破遣極微, 以極微為假法, 根本不能成立。 如果極微不是色法的基本質料, 色法的基本質料究竟是什麼呢? 此在《楞嚴經》卷三中, 佛陀對阿難說: ‘汝觀地性, 粗為大地, 細為微塵, 至鄰虛塵, 析彼極微, 色邊際相, 七分所成。 更析鄰虛, 即實空性。 阿難, 若此鄰虛, 析成虛空, 當知虛空出生色相。 ……’在這一段經文中, 佛陀告訴我們, 把物質分析成極微, 再分下去就成為‘鄰虛塵’――鄰近虛空的微塵。 鄰虛塵若再分析, ‘即實空性’――就成為虛空。 最後告訴我們說: ‘當知虛空出生色相’。 虛空可生出色相, 當知此虛空不是一無所有的‘頑空’, 而是能夠生起妙有的‘真空’――即所謂‘非有之有, 稱為妙有;非空之空, 稱為真空。’ 大乘佛教空、 有二宗, 都不承認極微有其實體。 空宗以‘緣起性空’立論, 法性不生不滅、 不常不斷, 皆屬空性, 何來實體? 有宗以‘萬法唯識、 識外無境’立論, 一切現象都是阿賴耶識種子變現, 因緣假合, 極微根本不能成立。 故《成唯識論》卷二曰: ‘……為執粗色, 有實體者。 佛說極微, 令彼除析;非謂諸色, 實有極微。 諸瑜伽師以假想慧, 於粗色相, 漸次除析, 至不可析, 假說極微。 雖此極微, 猶有方分, 而不可析;若更析之, 便似空現, 不明為色, 故說極微為色邊際。’ 《般若心經》云: ‘觀自在菩薩,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 照見五蘊皆空。 ……’繼而又謂: ‘色不異空, 空不異色, 色即是空, 空即是色。’ 這正以說明, 物質現象和虛空(正確應稱為‘空性’), 虛空和物質現象, 是‘不一不異’, 現象是萬法之相, 虛空是萬法之性。 四大、 極微全是假法, 沒有實體可得, 全是能量的轉變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